他們都是普通人,為何【能量】這么大?
申家兄弟姐妹5人在一起。左起申長明、申長云、申留云、申留枝、申長久
“孝道大餐”現(xiàn)場,史世江和黨員義工一起為老人們端餃子
陳紅玉(左)和志愿者一起清理村內垃圾
□新鄉(xiāng)觀察記者代娟實習生 原秀秀賈久燕
7月18日下午,在“文明新鄉(xiāng)、我為正能量代言”活動現(xiàn)場,省委常委、宣傳部長趙素萍為榴心社工公益團隊、五陵時間銀行志愿服務團隊、新鄉(xiāng)消防支隊等8位“我為正能量代言”貢獻獎獲得者頒獎。
放眼新鄉(xiāng),近年來,該市上下以先進群體精神為引領,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,以創(chuàng)建全國文明城市為抓手,深入開展各類道德實踐活動,努力營造崇德向善的文明風尚,積極打造道德之城、好人之城、志愿服務之城,涌現(xiàn)了一大批道德模范、中國好人、河南好人。
新鄉(xiāng)市委書記張國偉表示,此次正能量典型的評選表彰,是新鄉(xiāng)精神文明建設的新成果,是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具體實踐,對弘揚中華傳統(tǒng)美德、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質、引領良好社會風尚必將起到重要推動作用。
“時間銀行”不存錢,卻讓村民成了最“富有”的人
當村支書時,他領著16人的志愿者服務隊為村里服務;擔任“時間銀行行長”后,他領著4000多“儲戶”為村民提供互助式服務。陳紅玉說,他創(chuàng)辦的時間銀行不存錢,卻讓五陵村民成了最“富有”的人。
在當天的頒獎典禮上,主持人對他說:“陳行長,你的時間銀行是個富礦!”
40歲的陳紅玉是鳳泉區(qū)五陵村黨支部書記,也是一名農民企業(yè)家,多年來堅持在村里開展孝老敬親、扶貧濟困活動。2012年當選村黨支部副書記后,又先后投入資金對全村環(huán)境進行了綠化美化。由于當時村兩委班子不健全,五陵村又是個大村,村務管理事務繁雜,2014年,陳紅玉組織成立了一支16人的志愿者服務隊,義務清掃全村街道。從購置各種保潔設備到為志愿者提供服裝、用餐、年節(jié)慰問品等,陳紅玉就自掏腰包100多萬元。
但陳紅玉覺得,單靠這10余名志愿者的付出,很難形成真正淳樸的民風。他無意中了解到國內一線城市社區(qū)正流行一種“時間銀行”,立即萌生了濃厚興趣。所謂“時間銀行”,就是“將參與公益服務的時間存起來,自己需要幫助時,再去支取別人的公益服務時間,讓時間在交換中產生價值。”陳紅玉想,如果大家都能積極參與“時間銀行”,就能各盡其能,發(fā)揮比志愿服務隊更大的作用。于是,他個人出資30余萬元,邀請專家提供專業(yè)性指導,于2015年探索成立了新鄉(xiāng)首個社區(qū)互助公益服務項目——五陵時間銀行,通過“存儲時間、隨需使用”的志愿服務模式,把志愿服務、扶貧幫困、助人自助有效結合,激勵志愿者參與服務積極性,促進志愿服務可持續(xù)性進行。
如今,五陵時間銀行已有“儲戶”4000余名,67歲的胡中琴老人熱衷公益,憑借600多小時的愛心存儲,成為五陵村最“富有”的人。
“能為村里做點事兒,把自己的愛心存進時間銀行,成了很多村民覺得很光榮的事情?!标惣t玉告訴記者,60多歲的村民郝鳳英是鳳泉區(qū)一名環(huán)衛(wèi)工人。有一次,一輛垃圾車從村邊經(jīng)過,撒下些垃圾,量不多,卻拉了老長一段距離。村里找到郝鳳英商量,可以付錢讓她幫著盡快清理下。誰知道郝鳳英笑著說:“要啥錢?。拷o俺在時間銀行里存一小時就中了!”
在五陵村,不管是需要家電維修、老人看護,還是清理下水管道等各種瑣事難事,都可以去時間銀行交換服務,平等互助、鄰里和睦的鄉(xiāng)風民風逐步形成。如今,五陵村打牌的少了,到村圖書館學習的多了;打架斗毆的少了,到“時間銀行”做公益服務的多了,村容村貌、村風民風悄然發(fā)生著令人欣喜的變化。
“孝道大餐”并不大,卻讓全村人吃出了別樣味道
“我會和村里的義工一起,把孝道文化傳承下去,孝道大餐也要一直做下去……”在7月18日的“文明新鄉(xiāng)、我為正能量代言”主題活動現(xiàn)場,新鄉(xiāng)縣朗公廟鎮(zhèn)大泉村村委會主任史世江的承諾擲地有聲。如今,大泉村的老人們盼了初一盼十五,因為這兩天,不但能吃到免費可口的餃子,還能看場大戲、跟老街坊嘮嘮嗑兒。
這“孝道大餐”是個啥?其實也就是村里為200多名65歲以上的老人們準備一頓餃子,再加一場農村大戲。說起這件事兒的緣由,史世江告訴記者,這些年來,他發(fā)現(xiàn)村民們的日子一天天好了,房子建得更排場了,可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卻越來越遠了,村里鄰里、婆媳、干群關系都很復雜;村里不少人見面不相識,白天年輕人出去工作,老人們在家很孤單,日子過得沒盼頭。他琢磨,有沒有一種方法既能促進村風和諧,又能增強全村凝聚力?去年農歷六月初一,史世江決定借鑒外地經(jīng)驗,為村里老人辦一場“孝道大餐”,以“孝”為突破口,找尋記憶里的和諧村莊。
包餃子用的面粉、雞蛋、油等食材,全由史世江兜底;戲,請來村劇團為大家演場傳統(tǒng)戲?。缓兔?、包餃子,發(fā)動村里閑著的幾十名婦女參與;劈柴、端盤子,則讓村“兩委”干部和黨員義工全包了;老人們呢,坐在圓桌旁看著大戲嘮著嗑,其樂融融。那一天,老人們臉上的笑容,讓史世江體會到了“久違的、過年才有的感覺”。
一年多來,大泉村的“孝道大餐”舉辦了20場。一些身體不好不怎么出門的老人,也在子孫的攙扶下,換上干凈體面的衣服,出去熱鬧熱鬧。它帶給大泉村的不只是老人們每月盼著的那兩頓餃子,而是鄰里關系和諧了,婆媳關系更順了,干群關系也更融洽了!
孝道大餐”逐步成為現(xiàn)場版的道德課堂,也潛移默化影響了更多的人。新鄉(xiāng)縣總工會駐大泉村工作隊,市、縣直黨員義工、社會各界志愿者,村里在外工作創(chuàng)業(yè)的年輕人、節(jié)假日休息的孩子們……或是出錢出物,或是出力服務,越來越多的人積極行動起來“孝親敬老”。前10場的“孝道大餐”費用由史世江兜底,后10場的費用全部由村民捐贈。經(jīng)?;貋韼兔Φ某黾揲|女荊利說:“現(xiàn)在生活好了,誰家都不缺這一頓餃子,可讓老人們聚在一起嘮嘮嗑、后輩有機會搞好服務盡盡孝,老人們都很開心?!?2歲的大泉村老上訪戶荊東海也逐步消除怨氣,享受“孝道大餐”的同時,主動參與志愿服務。
據(jù)悉,新鄉(xiāng)縣朗公廟鎮(zhèn)正實施“孝道大餐遍鄉(xiāng)村工程”,計劃在29個行政村普及推廣“孝道大餐”,把各村65歲以上老人都請到村委會吃餃子、看大戲,享受精神、物質雙重大餐,把全鎮(zhèn)建成一個孝親敬老的實踐大課堂,建成一個沒有圍墻的敬老院。
為母親拍紀錄片,申氏三兄弟戳中多少兒女淚點
“媽,我想吃您親手做的撈面條了!”“媽,我想你了!”……在7月18日“文明新鄉(xiāng)、我為正能量代言”主題活動現(xiàn)場,說起當年為母親拍攝的紀錄片《不能忘懷的愛》,年齡加起來近150歲的申氏三兄弟泣不成聲,讓人為之動容。
盡管距離母親去世十周年紀念日已兩年多時間,但對申氏兄弟來說,永遠不會忘記那天首次“公映”紀錄片的場景。在父母曾經(jīng)居住過的家屬院里,沒有傳統(tǒng)的放鞭炮、唱大戲、鼓吹手,張貼著寫有“敬請磚瓦廠父老鄉(xiāng)親前來觀看”的海報上,當年父母所在磚瓦廠的煙囪高高豎立,就像父母還在的時候。
這部表達對父母緬懷和對家庭感悟的紀錄片由申長云、申長明、申長久三兄弟整整耗時8年,跋涉數(shù)千里,花費數(shù)萬元,拍了1000多個小時的視頻素材制作而成。
“父母基本上不識字,但父親對我們的教育,母親對家庭的付出,都讓我們兄弟姐妹懂得了家的含義?!贝蟾缟觊L云說,母親過世后,他們兄弟姊妹5人一直在商量,用什么方式來紀念雙親,把他們的責任和愛在這個家傳承下去。受臺灣一位導演為紀念父愛拍攝紀錄片的啟發(fā),都是攝影愛好者的三兄弟決定也為自己的父母拍攝一部紀錄片,用這種特殊的方式記住這份不能忘懷的愛。8年拍了1000多個小時的素材,兄弟姐妹開了6次研討會,出了5版片子,最終剪出來26分鐘。
8年時間,紀錄片里當年母親抱著的光著肚子的小孫子,如今已長成少年;8年時間,讓三兄弟對父母“責任與愛”的家庭觀念也有更透徹的理解。
“爸,大爺,叔,你們放心,我們晚輩會好好孝順你們,決不讓你們的遺憾成為我們的遺憾!”當天,隨申家三兄弟一起上臺領取“我為正能量代言”貢獻獎的孫輩代表申敬雪說出了藏在自己心底的話。這些年來,看著父輩三兄弟為拍攝紀錄片的奔波,讓她更加體會到了長輩對下一代的愛和無私奉獻,每次觀看這部紀錄片,都是在經(jīng)受一場成長的洗禮。
“母親當年與她的兄弟姐妹分離大半輩子,她格外看重一家人的團聚。即使父母不在了,因為拍這個片子,讓我們兄弟姐妹5家更親密了。”申長云說,他還想告訴更多喜歡拿著相機自拍或者將鏡頭對準朋友、孩子的人們,可以嘗試著將鏡頭多對準自己的父母,多為他們記錄幸福的瞬間,多記錄這份不能忘懷的愛。
相關鏈接
榴心社工公益團隊
該團隊主要開發(fā)針對留守兒童及環(huán)衛(wèi)工人的社會工作服務。負責人劉富鵬于2013年發(fā)起免費早餐公益行動,已持續(xù)開展4年多時間,累計為環(huán)衛(wèi)工人發(fā)放免費早餐12萬多份,價值60多萬元;還組織環(huán)衛(wèi)工赴首都旅行、去日照看海等;積極開展關愛留守兒童公益項目,以自主開發(fā)健康包裹為代表,引入彩虹計劃、暖流計劃等公益項目幫扶輝縣、延津及封丘三個地區(qū)小學的學生。
新鄉(xiāng)消防支隊
2016年7月9日、19日,新鄉(xiāng)市連遭特大暴雨侵襲,累計降雨量突破歷史極值,道路中斷,全城受淹。消防官兵在滾滾洪流中,爭分奪秒轉移病人孕婦,泅渡孤島營救危難百姓,深入險境解救被困群眾,死看硬守護衛(wèi)堤壩安全,累計參與救援206起,搶救被困人員315人,疏散群眾2000余人,搶救保護財產上億元。今年2月,該隊當選2016“感動中原”十大年度人物。
茹振鋼
30余年癡情小麥育種,茹振鋼主持的“百農矮抗58”選育及應用獲得2013年“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”,累計種植面積達3億多畝,增產小麥121.1億公斤,增效300多億元,成為我國小麥種植的特大品種,為我省夏糧生產實現(xiàn)歷史罕見的“十連增”、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貢獻。他激情滿懷,從不停歇,他是農民朋友心中的“糧財神”,農業(yè)“強國夢”的筑基人。
鄧志軍
鄧志軍創(chuàng)建的“河南誠城集團”,嚴把質量關,把產品當人品,被銀行業(yè)、稅務部門評為最高信用單位和誠信納稅A級企業(yè);他積極承擔社會責任,成立新鄉(xiāng)首個“政府主導企業(yè)參與”的城市社區(qū),先后為社區(qū)建設投入數(shù)千萬元;為“新鄉(xiāng)市道德模范和身邊好人獎勵幫扶基金”捐助100萬元,營造做好事有人關愛、做好事有人支持的良好氛圍,曾榮獲2016年度“中國好人”。
耿風泉
30年來,耿風泉繼承父親遺志,行程10余萬公里,投入100余萬元,收集抗戰(zhàn)實物萬余件,建起家庭抗戰(zhàn)實物展覽館,用樸素的信仰堅守抗戰(zhàn)精神,詮釋愛國敬業(yè)的真諦。如今,展覽館已接待國內外人士100萬人次,開展國防教育600余次。2016年10月,耿風泉榮登“中國好人榜”。